首页 > 考生写作 > 读后感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

时间:2023-12-09 19:22:29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篇1

这几天,我试图看待事物在主观上去标签,可是这又谈何容易。看到大白菜就想这个菜很难吃,要想办法弄成馅把它吃掉;早晨听到鞭炮声,马上想到谁家在结婚?吵死了;老公一说去超市我马上想到他的酒是不是没了?看到股票跌了,我马上在心里庆幸自己没持仓;我已经在生活的各处贴满了标签。甚至午餐吃面条时,我突然想到妈妈在日常中给面条的卤儿也贴了标签,她帖的标签“卤是咸的”。因此生活条件好了吃面时想多吃点卤占点儿小便宜也全没可能。为什么要咸呢?可能是上辈人传下来的,因为肉蛋都紧张可贵,所以咸些少吃点把面吃掉就好。现在生活好了,不需要咸了吧。不行,贴着标签呢:“卤要咸”。老猫打卤因为是新学自创,全没规矩,肉、蛋、香菇、木耳等熬制在一起,勾淀粉,放很少的盐。面好后几大勺卤浇了去,面在中央,酿着四周的卤吃,可以吃到更多的肉和菜,比妈妈的卤可过瘾多了。哈哈,卤儿没被贴标签才能出新意,这就是创意!

白菜被我贴上了“难吃菜”的标签,永世不得翻身。其实它只是菜,有营养的菜,冬季的时令菜,可以用来辣炒、甜炒、醋炒等各种吃法的菜。鞭炮声为什么听到很烦而不是想到了新年?老公说去超市可能只是某项日用品没了,如果给他贴上去超市是找藉口去买酒的标签,他会很反感,说不定真的会变成那样了。股票跌了,是什么原因?是不是买进的机会?如果只是庆幸自己没持仓也许就错过了机会。

凡此等等,贴上标签对人是不公平的,看事是不全面的,对物更是不见本质的。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篇2

这几天昆明进入了阴冷的冬天,阳光明媚时有太多诱惑,只有阴冷天最适合读书。这本创意学放在手边多日,刚刚读完。

买并读这本书和创意没什么关系。想想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能和创意搭上一点边界的地方,也就是对指定性命题生拉硬拽攒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时候。严格地说,那算不上创意,只是将就材料做菜而矣。也有过一段做主编的工作勉强搭边,对一个个选题思考新的角度,力求新瓶装旧酒也能堂而皇之地贴上原创的标签。但这个工作还是算不上创意工作,因为有些命题本真就是错的,对一个错误的`问题去思索正确答案,应该算可笑的创意吧。为什么会读这本书,改造自我的需要吧。书的最后一页提到了这一点作用恰恰适用于我。

有很多收获。书中有大量的话我想抄录并引用。但是写这篇读后感我还是决定合上书不再打开。想引用的动机应该是对观点及表述完全赞同但因没有消化还不能自如复制。给自己一个自由消化的过程吧。

还是从创意说起。生活里有过这样的时候,就是由某些外因引起,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自己很得意的火花,但是转瞬即灭。有时有个想法想表达,却找不到途径和章法来实现。书中用一个金字塔形的图给创意的来源找到了路径,从而使创意有章可循,而且从此不用相信那些创意人对自己创意什么神来之笔、上天旨意等等哗众取宠的鬼话。创意来自生活,来自生活细节,来自对生活去标签后还原的细节,来自一颗开放轻盈的心所观察到的生活细节,点点积累,终有所得。还有一点重要的,你要寻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你独有的擅长的路径,使你的点滴凝成创意,使创意有渠道表达。

作者书中充溢着剖析自我、分享成果的真诚。阅读的从始至终我都感受到了这一点。心中充满感激。既使没有任何收获,能够感受这份真诚也是收获。记得作者还说出了这样的话:“创意人最想做的事就是逃离工作”。很可爱。他不但告诉你创意可以学,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他还点醒我看清自己的弱点。有创意也没什么了不起,还要执行创意,而这种执行需要纪律,需要勤奋,需要毅力。我们要不断努力才行。

回想在阅读这本书时,我至少思考了以下一些问题:

人和人之间究竟存在多大差距?

我是否有创意天分?

哪个领域是我的渠道?

我储存的经验到底有没有价值?

我看待问题的眼光是否准确?

我的成长障碍在哪里?

我要如何过每一天?

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如何通往目的地?

等等。写下这些隐约可见自己的散乱和无目的性。但也许,向自己提问,正是目的所在。

在每一天的日常里思考。练习还原事情的本真。练习连结并改变结果。

边消化边找时间再读。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篇3

本次为大家带来的是《赖声川的创意学》,正如上一次承诺的那样。

照本宣科的机械式工作,本来就违背了人类富有创造力的天性,其效率也是很低下。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发现,这种模式在未来将会处于劣势。在发展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即将发生质变的现在,我们的时代正在呼唤创新的活水,创意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书虽然讲的是艺术创作,但赖声川提出的培养创造力的方法,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适用的。这本书也和其他讲创新的书不同,它讲到了创新的本质,而不只是一些表面的“术”。

在欣赏一幅油画,一段文字,一首音乐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突然被感动,跨越时空界限,和艺术家的心灵产生共鸣?我们会被作品打动,就说明我们还是有创造力的种子的。因为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就是和潜意识发生了短暂的连结。

然而艺术家们为什么能把这种感觉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是他们有异于常人的天赋吗?

那是因为艺术家们没有把自己内心的声音淹没在生活里,他们始终倾听着。他们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万物,不被脑海里固有的偏见和定义所束缚。他们以真诚和开放的心对待自己和世界,潜意识便会以源源不断的创意回报他们。

创造力就深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我们需要自己由内打破蛋壳——破除定义的束缚,摆脱麻木的心灵,把自己交给缪斯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的灵感女神),而不是坐等她降临。

打破蛋壳需要智慧的助力,然而什么是智慧?

书中的定义是——从整体视角出发,看到万物之间复杂的联系。也就是“宏观视角”,“目光高远”,“心胸宽广”。不把自己局限在狭隘的观念里。

又是什么让我们变得狭隘?赖声川提出了“创意三毒”——模糊的动机,经验的束缚,僵化的习性。

首先,我们积累什么,就会产出什么。只积累一个领域的知识,在这万物相互连结的宇宙里,自然没法擦出什么创意的火花。而且那些知识本来就是一种限制——它告诉你这个定理是对的,其他不符合这个定理的都是错的,然而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一个人很难去判断绝对的对错。站在不同的角度,原来错的答案又是对的。这就是经验的束缚。

然而,我们为什么会只偏好这方面的知识?只坚持这样的道理?这便是习性的作用,也可以说是习惯、思维惯性。

为什么又会有这样的习性?是因为过去经验的影响吗?此时就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追根溯源,探究它是由怎样的“因”,发展到现在这样的“果”?

怎样打破习性的魔咒?正如改掉坏习惯一样,最好的武器便是强烈的动机。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创作,明确坚定不移的目标,走在路上就不会迷茫,不会重新掉进习性的怪圈。

“三毒”是可以转换成“三智慧”——如是观、因果观、世界观的。

如是观便是不加偏见地看到事物本来的样子。但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除了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我们总会被预先概念束缚。这就需要我们暂时放下主观的自我,在定义一个事物之前,尽可先觉察它,看到这事物的无限可能,创意就会不绝而来。

因果观便是不断推导事物的前因后果,由表象深入本质。你会发现事物很多时候都是彼此关联的,一件事物的果,可能是另一个事物的因。你会越来越多地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碰撞出更好的创意;作品也会由此获得衍生与深度。

世界观是我们看世界的观点,也是我们行动的动机所在。虽说保持对不确定性的开放很重要,但过度的不确定会造成散漫和混乱。没有体现某种世界观的作品,也没有什么灵魂,只是新奇点子的堆砌而已。要建立世界观,首先就要思考。

以如是观保持开放,以因果观看到联系,以世界观稳定方向,这不光是创意人的课题,也是我们所有人本来就不可避免要面对的课题。艺术家本身就是艺术品,他的作品只不过是他的延伸。

后面的章节是讲创作的结构技巧的,由于这类技巧更常被人提及,因此不再赘述。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