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读后感

《从0到1》读后感

时间:2023-12-05 19:22:23
《从0到1》读后感

《从0到1》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0到1》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0到1》读后感1

买这本书时是在20xx年,当时各种大佬推荐火得不行,也算是跟上潮流。那个时候刚走出校园,满腔热血,刚好又听到雷军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结合自身专业,选择了一家做O2O的医药平台,期待自己这头笨猪有一天也能在天空翱翔,可能因为太重了最后也没飞起来。这本书就是当时的老板推荐读的,看了一遍也似懂非懂,于是就扔在一边,算了一下时间都快过去三年了,当它再一次被推荐,读起来好像有一点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的作者是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彼得.蒂尔(PeterThiel),他的“从0到1”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指如果要做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关于做企业,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做过,但是做员工每个人都做过,所以我想从怎么做员工的角度来谈谈读这本书后我的感受。

A、垄断

书中的观点认为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作为一个员工,垄断就是指要有核心竞争力,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力或者技能,并且将这个技能发挥到极致。工作中平庸还是挺可怕的。另一方面,我们要有创新来支撑核心竞争力。进步分为两种,垂直进步和水平进步,垂直进步是从0到1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水平进步是从1到n的过程也就是复制。我们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要学会创新,这样才能走得久走得远。

B、竞争

马克思说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斗争,差异越大冲突就越大。在企业里,时刻都在竞争,竞争是必不可少的,能够让人快速成长,但是不要只关注竞争本身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书中提到哈姆雷特的观点:真正的英雄把他们的个人荣誉看得更重要,即使事情不重要,他们也会一争到底。这个观点用在职场上是致命的,PeterThiel给我们的忠告是,如果我们不能逃离竞争,不能将对手打败,那么就和对手联合。“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嘛。但他也指出了这个建议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我们往往放不下个人无谓的自尊和荣誉感。

C、幂次法则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幂次法则。这个法则讲的是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事情。虽然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做投机者,而是做决策者。我们的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个事情都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就几件事情能够产生的价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总和还要多。书上说他们有一个实验,在农场里面20%的豌豆占据了80%的重要,虽然这个实验我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还是应该好好执行。

D、善于规划

书中提到:我们这一代人从孩童时期就过高地估计了机遇的力量,低估了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由于机遇,每个伟大的企业家都是设计师,自从乔布斯在1976年创立了苹果以后,他就意思到只有对未来精确地规划,才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而非倾听焦点小组的意见或是复制他人的成功。对于具体的一项工作,我们要有规划,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才能高效的达成。对于我们的职业生涯,更要有清晰的规划,不能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有些人四十岁都还在择业,这就是对自己的不服责任,对生命的亵渎。可以跳槽,可以去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是一定是在自己规划的、熟悉的领域。隔行如隔山,不要妄想自己在任何领域都能够如鱼得水,风生水起。对于自己的未来一定要有清晰的规划,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并且朝着目标努力奋斗。

我并不是资深职场人,还在不断的学习、总结、进步。我常在想,职场上有能力的人那么多,有背景的那么多,而我什么都没有,我要怎样来发展呢?我现在还不能就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我会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并且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不会的东西就学嘛,不懂的东西就问嘛,不熟的东西就练嘛,人笨一点就勤奋一点嘛,趁年轻(其实也不年轻了)拼一把,不管能混成什么样,至少不会虚度光阴,无悔青春!

《从0到1》读后感2

读完《从0到1》,像是一本哲学导论,过去此刻未来的关系,为什么“我”要创造,人与人、与命运、与科技的关系。书中很多是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提问,只是告诉我有哪些可能。《蓝海战略》更像是一本36计的工具书,如何避免竞争,寻找外部存在却没被他人发现的需求,如何从战略战术上占领它。两本书一个聚焦于自身、科技创新,一个更多聚焦于外部市场的扩展;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怎样做。资料上各有千秋,但更喜欢《从0到1》,只是这本逻辑上有点跳跃,像散文随笔,晦涩难读,知识总结也毫无头绪,就从最有感触的几点写开吧。

书中第一章提出一个让我脑洞打开新观念,对于未来的定义。未来之所以是未来,不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集合,更是因为未来的世界与此刻不同。假如空间状态定格,时间还在走,1年,100年都不是未来,因为世界没有改变。如果平行空间真的存在,那么我在平行空间中的跳跃,时间没变化,但空间变化了,我的思想行为变化了,那我就应算去到了过去或是未来吧。扯远了。我们期盼进步的未来,所以才促使我们不断科技创新,产生0—1的发展,而不只是在1的基础上复制。创业公司往往是科技创新的诞生地,推动未来进步的更多在这类企业里面。

“以史为鉴能够知兴衰”,看好未来,前提是要明白过去。作者回顾了1999那场互联网泡沫以及带给人们的经验教训,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过去而全盘否定了那些年人们创业的热情。他认为未来创造就应是:

1、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

2、坏计划好过没计划。

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

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以上四点同样适用于我的生活:既然未来除了要死,其他都不能预测,何不有计划性尝试多种生活。如果想更成功就要选取做小池塘的大鱼,减少竞争。

三四五章提到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如果没有快速达成成功的竞争,只是内耗了价值,作者不支持。就应用创新性来实现垄断才能实现进步。开创创新性垄断企业方法(最后有了方法论):先在小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大垄断,同时不要主动破坏毁灭原有产业,增加与原有产业的竞争。另外先发优势并不必须是好的,也能够等别人开创了市场,但是由自己来最后一击。想到苹果公司,貌似是用ipod如此发家的吧,干掉了索尼一众卖卡机、cd播放器的。

“成功不是中彩票”这章像是人生观的论述,成功来源于潜力与计划,不是运气。我想追求自己定义的成功是每个人毕生的梦想。为此我们不断的学习、进步,规划着自己的明天。但结果是怎样样,我们很难去控制,所以把成功因素更多归因于运气,来抵消自己未尽全力的愧疚。但是追求成功是方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追求的过程相对于结果对我来说更重要。

作为读书笔记的一部分,我务必承认,除了“创始人的悖论”那一篇,本书的最后几章我并没有细看。说一个很奇葩的原因。这本书是我在机场购买,来回出差带着看完一半后,遗失在飞机上了,于是只能看pdf版。想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形容看电子书的感觉就是“当人生第一次翻看过纸质书籍后,再看电子书就是将就,而我不想将就。”于是乎我跑到上海图书馆去找这本,没有。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我在上图楼下的季风书店坐了一下午,看完了后半段。要问我从头到尾执拗不再买一本的原因,竟是我赌气中信出版社如此浪费纸张的排版,一本书里面竟然有12页空白。当然,抠门于不值得再买本我认为目前不会再读第4、5遍的书就应也算原因。重新回到书中,最后提到只有像古人那样拥有第一眼看世界的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独立思考。为何将上述反面教材写出,就是想说读书不存在排版、购买、电子版与纸质版的问题,只聚焦于书籍所传达的思想,每每看来都有新的'想法,才能有所积累与思考,走出创造的第一步。

《从0到1》读后感3

读完《从0到1》,像是一本哲学导论,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为什么“我”要创造,人与人、与命运、与科技的关系。书中很多是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提问,只是告诉我有哪些可能。《蓝海战略》更像是一本36计的工具书,如何避免竞争,寻找外部存在却没被他人发现的需求,如何从战略战术上占领它。两本书一个聚焦于自身、科技创新,一个更多聚焦于外部市场的扩展;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怎么做。内容上各有千秋,但更喜欢《从0到1》,只是这本逻辑上有点跳跃,像散文随笔,晦涩难读,知识总结也毫无头绪,就从最有感触的几点写开吧。

书中第一章提出一个让我脑洞打开新观念,对于未来的定义。未来之所以是未来,不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集合,更是因为未来的世界与此刻不同。假如空间状态定格,时间还在走,1年,100年都不是未来,因为世界没有改变。如果平行空间真的存在,那么我在平行空间中的跳跃,时间没变化,但空间变化了,我的思想行为变化了,那我应该算去到了过去或是未来吧。扯远了。我们期待进步的未来,所以才促使我们不断科技创新,产生0-1的发展,而不只是在1的基础上复制。创业公司往往是科技创新的诞生地,推动未来进步的更多在这类企业里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看好未来,前提是要知道过去。作者回顾了1999那场互联网泡沫以及带给人们的经验教训,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过去而全盘否定了那些年人们创业的热情。他认为未来创造应该是:

1、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

2、坏计划好过没计划。

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

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以上四点同样适用于我的生活:既然未来除了要死,其他都不能预测,何不有计划性尝试多种生活。如果想更成功就要选择做小池塘的大鱼,减少竞争。

三四五章提到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如果没有快速达成成功的竞争,只是内耗了价值,作者不支持。应该用创新性来实现垄断才能实现进步。开创创新性垄断企业方法(终于有了方法论):先在小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大垄断,同时不要主动破坏毁灭原有产业,增加与原有产业的竞争。另外先发优势并不一定是好的,也可以等别人开创了市场,但是由自己来最后一击。想到苹果公司,貌似是用ipod如此发家的吧,干掉了索尼一众卖卡机、CD播放器的。

“成功不是中彩票”这章像是人生观的论述,成功来源于能力与计划,不是运气。我想追求自己定义的成功是每个人毕生的梦想。为此我们不断的学习、进步,规划着自己的明天。但结果是怎么样,我们很难去控制,所以把成功因素更多归因于运气,来抵消自己未尽全力的愧疚。可是追求成功是方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追求的过程相对于结果对我来说更重要。

作为读书笔记的一部分,我必须承认,除了“创始人的悖论”那一篇,本书的最后几章我并没有细看。说一个很奇葩的原因。这本书是我在机场购买,来回出差带着看完一半后,遗失在飞机上了,于是只能看PDF版。想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形容看电子书的感觉就是“当人生第一次翻看过纸质书籍后,再看电子书就是将就,而我不想将就。”于是乎我跑到上海图书馆去找这本,没有。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我在上图楼下的季风书店坐了一下午,看完了后半段。要问我从头到尾执拗不再买一本的原因,竟是我赌气中信出版社如此浪费纸张的排版,一本书里面竟然有12页空白。当然,抠门于不值得再买本我认为目前不会再读第4、5遍的书应该也算原因。重新回到书中,最后提到只有像古人那样拥有第一眼看世界的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独立思考。为何将上述反面教材写出,就是想说读书不存在排版、购买、电子版与纸质版的问题,只聚焦于书籍所传达的思想,每每看来都有新的想法,才能有所积累与思考,走出创造的第一步。

《《从0到1》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