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深度思考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深度思考读后感1
常常听说的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鉴于此,为了不让上帝发笑,我就懒得思考了,很多工作都是“等通知”,领导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领导让我交什么材料我就交什么材料。也没有感觉出什么来。可是当我读《深度思考》的时候,真的不怕上帝发笑了。感觉自己真的应该深度思考才能指导自己及备课组老师深度工作。下面谈谈这本书给我启发最深的两点。
“正是激情让你更优秀”,其实我们经常用这句话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我们也经常跟孩子说“学习是靠自己的努力”这努力是什么呀?不正是对待学习的激情吗?其实我们的工作也是那样,你有工作的热情,才能有好的成果展现出来。就拿集团导学案的评比这件事来说吧,原先的时候我觉得那就是走走形式,弄得美观一些就可以了,所以有的时候就是应付一下,有学案交上去就行了。剩下的就看运气了。但是经过几次评比之后,秦主任也多次开会要求正式导学案的评比,评比只是一种形式,更多的是在准备的过程中的学习研究的精神。后来我带领备课组老师真真正正的投入激情去研究学案了,才发现真正的抛开集团编制的导学案的束缚,投入激情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制定出自己都觉得非常满意的导学案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特别是在集团中得到好的名次,更说明了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对的。这样备课组每个人心中都会充满正能量。看到这一章时,不自觉的让我想到了这些。激情投入,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时忽然想到了刚入二中参加工作时找校长最长说的一句话“心中有首歌,脚下有弹簧”。赵校长这句话大概就是说的激情投入任何事情吧。
“大胆的怀疑自己,坚定的肯定自己”世界上的一切发现和创新都源于怀疑,没有怀疑怎么有创新发现的动力呢?只有大胆的怀疑自己才能更好的突破自己。回想进入集团十几年来课堂的的变化,一开始课堂改革的时候真的是不适应,特别是生完大宝修完产假之后再上课,就感觉自己不会上课了。感觉学校要求的课堂模式真的是死板,几分钟干什么,几分钟如何干……整个级部都是一样的。感觉真的是束缚的很,甚至非常抵触这样的改变。
但是在逐步的改变过程中,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真的开始怀疑自己的抵触是不是不对的,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发现集团的改变是在跟世界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步的。于是尽管感觉还是不能很好的驾驭这种新的课堂,但是大胆怀疑自己之后,才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接下来就是坚定的肯定自己的想法,尽管对新的课堂理念不能很好的驾驭,但我坚定的相信这是世界先进的理念,于是我决定从书本中找答案,于是我购买了当代中国语文名家的教学论文集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国语教学的教材,坚定的去实践这种新的课堂理念。我自己,我也教育自己的孩子大胆的怀疑自己,坚定的肯定自己。
深度思考读后感2
最近刚看完了莫琳·希凯所写的《深度思考》一书,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自己从求学,到普通员工,再到职场巅峰的进阶之路。作者写作本书时刚刚主动辞去了香奈儿全球CEO的职务,引起全球媒体界广泛报道,被称为“新一代香奈儿女王”。
作者写到自己小时候是社交笨拙,反应迟钝,性格内敛的,总之是具有各种不适合作为领导的性格特征的,但后来却爬到了职场巅峰的位置。
没有见过作者的照片,不知道作者的具体性格。但从全文看来,作者也并不是那种霸道的女强人。一说到女CEO,我想到的是董明珠那样的,纵观全文,完全不是,作者很多时候也是十分羞涩内敛的。作者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首次作为香奈儿全球CEO的身份亮相一次重要的晚宴时,也是战战兢兢,甚至把自己的裙子撕破了,当然这些都没有妨碍她整个过程的惊艳表现。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标签一词。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有些是别人给我们贴上的,有些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我们要时刻检视这些标签是否与真实的自己相契合,对于不契合的标签,我们要及时地进行清理。当然,从这本书中最应该学到的是遇事都要深度思考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
事情来了之后,要想一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怎么去做好这件事,以及做好这件事之后我能得到什么。不要盲目笃信天道酬勤,不要习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奋,注定是费力不讨好的。
深度思考读后感3
人生的道路上,有时候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思索一些问题。前段时间刚刚读完毛泽东的两论,虽然有些东西暂时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但其理论精髓对我而言确实有指明灯似的作用,让我在重新思索问题之前,开始考虑要重构自己固有的思考模式和方向。这也是我在此要交流的读《深度思考》一书的感想。
读完《深度思考》,让我突然意识到,过去自己所做所思的一些事情中,可能过于肤浅和急躁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重新思考一些问题,和重构自己思考方式的根本原因!
在研究深度思考这个话题前,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才是深度思考的真实意义?否则,一本书读完,学到的永远是些条条框框而不是理解其精髓所在。
所谓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这个解释通俗易懂,但要真正的做到却是异常艰难,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与总结,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还要经历时间的检验与沉淀,方可寻摸一二。
要做到深度思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搞清楚几个思想上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思维惯性。
事情来了就做,怎么做,以及做了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些问题都不曾想,或来不及想,或者遇到困难再来想等等。这些都是思维惯性,没有养成遇事沉着思考,而是条件反射似得行动为先,干了再说。另外一种呢,遇事也会思考,但却是固有经验式的思索,是浅显的思考。仅仅凭着过往的常规经验,来判断接下来如何处理手中的事情。这是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更是要不得的主义。
这两种思维惯性下,所导致的事情处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第一种情况,行动为先、干了再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结果毋庸多说,运气成分太大。第二种情况,凭着过往常规经验,这是很危险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当下环境与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过往的常规经验很可能造成误判,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中,这两类情况普遍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人干事,都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就是常说的干事不带“脑子”。这样做事情的结果,于人于己都是不负责任的。而那些经验主义者,做事情结果更是可怕的,思维的僵化、行动的刻板,做事所带来的后果更是毋庸置疑的失败。
第二个误区:习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笃信天道酬勤,大部分时间用来埋头苦干,却很少抬头看路!这一类人群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其处理事情的过程是值得同情和肯定的,但这种战略上的懒惰是可恶的。事实上,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奋,注定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徒劳。
在现实社会中,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人却习惯用别人安慰鼓励式的话语“努力了就好,不论结果怎样!”,来掩盖自己的失败,而表现出一种“伪豁达”。用战术上的盲目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来掩盖失败的结果,你不觉得这样更可耻、更无知吗?
在现今社会的竞争中,信息化的速度、智能化的进程,让竞争进入了高阶领域,而决胜的关键不在知识多寡、勤奋的程度,更在于是否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遇到复杂问题时,要想剥洋葱一样逐层分析,摒弃周围的干扰信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然后,战术上的勤奋和战略上的优化同时推进,这才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养成深度思考的能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去通过每一件事去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升。然后不断实践,不断修正提升,久而久之经历时间的沉淀后,就会形成一种深度思考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