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时间:2023-11-19 19:22:15
《我与地坛》读后感(10篇)

《我与地坛》读后感(10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1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的时刻,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双眼。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

《我与地坛》表达的人生哲理对任何人都有意义,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美丽或丑陋;不管你是智者还是愚人,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然而,当今社会有些人面对挫折和苦难,选择了逃避的态度,重读《我与地坛》有着积极的意义,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们知道,对于生命,作者也曾经消沉过,但最终还是在死亡的边缘坚强的挣扎,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深深的震撼着我:“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也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每一秒钟我们都在汲取天地的新印象,也在摧毁旧有的印象”。就个体而言,人最终都会走向死忙,是个悲剧,“年年岁岁花相识,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确实在年年变老,任何生命都终将逝去,但对于整体而言,生命是绵延不息的,秋冬季节百花凋零,但来年的阳春三月又蓬勃生发;上一辈的肉体生命在不断消亡,但下一代崭新的生命又在茁壮成长。生命的车轮总在不停地前进,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生命其实是个不断轮回的过程,生命不会因为死亡而永远消失,而是酝酿着另一段生命的开始人生的魅力正在于人生的短暂,我们每个人手中的这张生命车票是有期限的,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呢?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颜真卿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青春的身姿永远是充满张力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永远保持阳光的心态,塞缪尔曾说过:“青春是心境,不是年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老的,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们华发丛生、皱纹密布、身躯佝偻,老态龙钟,但衰老的永远是我们的容颜,不老的永远是我们的心灵和思想。

《我与地坛》读后感2

这整篇文章只能用很小和精炼这五个字来概括了,但却有着与看很多别的书不一样的心情,被史铁生先生对生命的感悟震撼了。

从《合欢树》开始,我已经能感受到史铁生母亲对他儿子的爱,尽管没有深情的说过一句类似“我爱你”很缠绵的话语,尽管只是在他出门的时候细心地观望,尽管只是在天黑之后会在地坛例出现一个急切寻找着什么的身影,我是真的被这样一句话所震撼“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颖,可那才是世界上真真正正存在的母爱。

母亲的突然离世对史铁生的打击是意料之中的巨大,他从那时才开始学会珍惜,学会缅怀母亲对他所付出的一切,或许我应该从中获取些什么了吧,我似乎还记得不久之前我在电话里为了我丢了一本数学书的事情而跟母亲大吵说不关你的事,我似乎还记得母亲为我买回一双保暖但不好看的衣服的时候我头一甩说不喜欢不穿,我似乎还记得很多很多类似的事情,可是总在做过或者说过之后没有勇气去说一声对不起。

其实第一遍读过之后,我甚至觉得很多很多写景的段落没什么特别的或者说没什么重要的意义,譬如那些蝉鸣的刻画,那个唱歌的小伙子,喝酒的老人,一对恩爱的老夫妻,一个有天赋的长跑家,一个可怜的小女孩……但在第二遍读的时候才发现这些或许是让他明白、体现他明白生命意义的事物或人物吧。史铁生先生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过生与死,到后来掺杂进来的作者的角色三者之间的关系。他笔下富有灵动特点的蝉鸣从侧面也体现了他对生命有着积极向上、充满信心的态度。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好像就是史铁生先生的原型,他和她都有些生理上的残缺,可能他还比她幸运一点,或许作家这个角色让史铁生先生明白了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仁慈地为你打开一扇窗的道理。当他又陷入作家这一角色的思考的斗争中时,那个长跑家可能又在适合的时候为他点亮了一盏明灯,让他重新燃起对生活新的希望。

地坛是一个陪伴他走过15个春秋岁月的地方,是一个见证他即将放弃、又站起、再即将放弃、又再站起的地方,是一个让他思考人生意义的地方,是一个他永远会终身铭记的地方。

我想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如这些,如那些,坚持下去,未来很有可能就是有无限的阳光普照着你,生命将开出人生最灿烂最绚丽的花朵,若是放弃,可能永远就不会有翻身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会永远沉沦在历史的长流之中。

《我与地坛》读后感3

一、“其实,人这一生能得到什么,只有过程,只有准备这个过程中的心情。所以,一定要注满好的心情,但如果你要逃避困境——困境可不逃避你” 也许史铁生先生的生活范围十分狭窄,但他的时间却被拉长了。他在残肢之后连续几年都在地坛中不分时间、地点,耐着性子专心致志地苦苦思索生与死这一严肃的人生主题。他不要逃避困境,他要在困境中撞开一条路。

在过去,我很害怕面对困境,尤其是死与生这一刹那的事。我不敢回答“要是你只有几天的时间,你会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读了《我与地坛》后,我感到我们活着,就得有勇气去面对生命给人生道路上设置的关卡。如何去拆掉关卡?拆开关卡后又怎样做?这些都是我们不可避免思考的问题。上帝创造人类,不是要人类帮他做事,而是要人类思考生命的真谛。上帝不会死,他不知道生离死别为何物,就不会去想这一类问题。而我们会死,我们要在有生之年思索未来发生的问题。

大概“人穷志不短”“身残志坚”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生与死的价值,他们会选择有意义得生,会选择克服困境,会选择挑战生命。

二、“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在史先生的生命里,母亲一直扮演着一个默默支持他的配角。史先生的母亲不曾支配他的人生,要他生或死。她总在某个角落凝视着史先生,深情的祈祷:希望儿子能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残疾,更希望他能在精神世界里找到寄托。她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 ……此处隐藏4100个字……的感情在我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母亲为了儿子,宁愿付出生命,母亲已经十分痛苦,可她,依然想把儿子的痛,儿子的病全部地由自己承担,也不在乎自己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了如此大的折磨。儿子的痛,在母亲的心上从来都是加倍的痛,而母亲却从不诉苦,从不在儿子的面前表现出痛苦悲伤的样子。

“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对儿子的爱是多么的深,对儿子是多么的关心。儿子晚回家了,母亲也从不理会园子是那么的大,不顾劳累四处寻找儿子。一个个的脚印深深留在园中每一处,那是一位母亲,在执著地寻找她的儿子。多少次,母亲因为找儿子,而焦虑无比,多少次,母亲因为找他,而累得深深喘气;多少次,母亲因为找他,而留下滴滴汗雨,汗水浸湿母亲的衣裳,可这丝毫不能减缓母亲急促步伐。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让我印象深刻!

读到这里,思绪不由得回到三年前…

“呼,呼”一阵阵北风在咆哮,雨点纷飞,不住地敲打脆弱的窗户,窗户被折磨的瑟瑟发抖,寒气从窗缝里钻了进来。在这样的一个寒日,母亲病倒了!她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得恐怖,嘴唇毫无血色,眼皮如铅块般的沉重,她吃力地想睁开眼睛,却只能眯成缝看着我。我今天还要上课,可母亲却又病倒了,我只好抽出伞,一步一步往外走。

我的脚步就如灌了铅似的,十分沉重。雨越来越大,风越刮越猛,“砰”雷公吼轰一声,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身子不自觉颤抖起来。万一我被雷劈了怎么办?万一我被小偷抓了怎么办,万一……我愈来愈害怕,北风似乎也在吓唬我,咆哮得更厉害了。我不禁回头一看,啊!这不是我的母亲吗?只见她穿着一件单薄的外套,瘦弱的手无力地举着伞,冷风肆虐着她,她的头发被风拨乱了,脸色比之前更差了,眼神十分恍惚,她在颤抖!为了我的安危,母亲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惜了,她连生命都不爱惜了!我的眼泪涌出眼眶,“妈”我扑进母亲的怀里……

母爱,如岁月般绵长。子女就像飞翔蓝天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也不会害怕,那一根回家的线牢牢握在母亲手上,人生路上,有母亲的伴随,一路永远洒满温暖的阳光。

《我与地坛》读后感9

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让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一他失去了双腿。这会是一种多么难言的痛苦啊又会有一种多么哀伤的心情直到他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于是便有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欢树》有了《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表达的感情是痛苦的复杂的。深沉的。作者讲述在双腿残废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绝心绪的荒芜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边缘徘徊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一地坛。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记载了他深深的车辙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两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飘摇的落叶清纯的草木坦荡的荒藤浮夸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雾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蝉蜕。窸窸窣窣生长的响动。地坛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坛他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地坛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个用感情字的作家。作者常说:这古国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深爱着地坛他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作者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惟一的几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可事实终究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亲无私的爱包容儿子包容儿子的命运;于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过去一天一天的祷告:"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于是她只能漫长的等待。她疼爱儿子并且理解儿子她知道儿子需要一点时间独处需要这个过程。然而她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等待母亲只能漫长的等待……母亲不知道她的儿子是多么想让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乐儿子忧郁的心中重新闪现出了快乐的影子要是母亲看到她该多么高兴啊。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母亲的去世终究让他明白了: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与地坛》读后感10

《我与地坛》是一部非常难得,值得人反复深思“把玩”的作品,也许是我自身阅读量的不足问题,在中国近代散文史上这是一篇少有的极具充满哲思意味的文章。在作者悲凉而又充满希望的笔调下,写出的不是骚情烂文,而是凌驾于整个人类之上,向我们解答‘人’这一终极命题。

“一座荒芜并不蓑败”的园子,一个活到最犯案的年纪忽地残疾了双腿的年轻人。在野草荒藤茂盛的自在坦荡之际,这个失魂落魄的年轻人摇着轮椅踏进这片荒园,十五年间,日复一日,他每日是存着如何死,如何生这一矛盾体。

《我与地坛》主篇大致可分两个结构:

一、作者对“生”这一复杂问题的思考,以景物描写为主。一草一木间背后影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蜂儿如一琐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意见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二、追忆回想表达对母亲到怀念。明暗线穿插交织,挣扎于生死之际的残废青年。愤世叛逆的孩子,两种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地坛荒芜并不衰败,母亲:苦难却又坚强。一人一物变化间,早已体现作者对自己未来何去何从的回答,对人生多灾多难的思考。

《我与地坛》整篇文章,共分七节,风格独特,打破了文人创作与作品间固有的距离感,充满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作者的真实身份融入其中,表现自己。在内容上,写景、议论、抒情、叙事也毫无隔阂而言。相互融合,贯通始末。内涵饱满。在这么长的篇幅里,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全文看似率性而为,不拘泥于技巧。全文章法七节分而列之。难见起深较合。虽无关联,又似镶而嵌之。但全文生气灌注。作者从大局着眼,抓住文章的氛围与情调。文字情深而又思沉。展说大将气度,写得相当洒脱自在,一气呵成,毫无赘言。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显有一片静土用来思考,更是匮乏一部作品来让人深思感悟。读史铁生的作品,能在宁静与平淡的伤感间细细体味“生命之重”。最后,就附上书的一段话来作为此篇的结尾吧。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我与地坛》读后感(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