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生写作 > 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时间:2023-11-05 05:37:25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人像她这样活着。我崇拜《海贼王》里的路飞,因为他能为梦想和伙伴牺牲一切,但他毕竟是漫画里的人物,就像超人和蜘蛛侠一样都是不存在的。她不同,她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史以来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获得者之一。从出生到终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主,使众人能因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她是一朵小花,喜悦了上帝也温暖了世界,她的名字叫龚沙,以后的德兰修女。她让上帝的爱跨越了宗教、种族和国界,她让上帝的光同样照耀在世界最阴暗的地方,给他们温暖。她曾说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为自己而作,而是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铅笔,那么,神肯定是想用这铅笔在世界上写下仁爱,好让我们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让我们知道上帝的爱,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彼此相爱。

这是一则写在封皮上的故事,我必须先写在这里: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不管其他人能从这个小故事里面得到什么,我看到的只有‘彼此互爱’(耶稣基督给我们最后的命令)。孔子讲“仁爱”,孙中山先生讲“博爱”,而基督就是爱。德兰修女说:“世界上有许多人渴望着一块面包,却有更多的人渴望着一点点爱。西方世界的贫穷是一种不一样的贫穷——不仅因为孤寂而贫穷,也因为心灵的贫乏和精神的困顿而贫穷。”而关于如何去爱,我十分赞同德兰姆姆“从一个开始”的观点,“我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得从一个人身上开始”,称之为整体的东西太过抽象,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于整体有意义。所以,先从身边的人开始,慢慢把爱拓展,好让众人看到我们就能看到基督,让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我们身上感觉到神的存在。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

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很久没有那么痛快、那么渴望的去读书了。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华姿的《在爱中行走》,心灵是那样的受到震撼。

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当他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她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人体味生命的真谛极富参考价值。这本书对我的语文教学更是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启迪。

德兰修女,那样的微笑,承纳了整个世界的尊重。不,不仅仅是尊重,还有爱。那爱,来自于她对上帝的执著虔诚的热爱的敬佩,更来自于她是那样真真切切地爱着身边的每个人,尤其是穷人。她把印度的一个个穷人从废墟里捡回来,给满身生蛆地他们擦洗身子。但最重要的不仅仅如此,如果是这样,世界上很多有钱的企业家、慈善家都可以做到。她给了他们尊严,给了他们爱。给了他们上帝的温暖和关切。甚至,为了爱上帝,为了爱印度的穷人,她终身未婚。并且从18岁就开始坚定自己的理想。她也曾梦想做一个新娘,?曾梦想做一个母亲。但未了能更好的爱神也爱人,为了这些穷人能有更多的被爱的权利,她放弃了。也许,你要说,她的做法是多么地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嬷嬷来说,生命是个体的。每一个鲜活的声命都有被爱、被关心的权利。于是,她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实践着他对上帝的承诺。来自于她早年听到的上帝的声音:“我渴!”她了解上帝的心意,她知道上帝要她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更加温暖。每一次听到这样的呼召,嬷嬷的心就如刀割。上帝是爱这个世界的。他把极大的富足都给了这个世界,要让人类去享受这个世界。但是,不幸的是,人类没有好好利?这个权利。他们产生了贫富差异,让爱变成了冷漠,变成了妒忌,变成了纷争,更变成了撒旦的工具。有了这样的差异,就有了仇恨,有了这样的不公平,就有了人的贪婪,就有了战争。嬷嬷的一生,正是努力填补这一巨大的鸿沟。嬷嬷的践行,擦干了上帝的眼泪。因此,她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嬷嬷,她是和平的使者,是天使的化身。她衔着一片橄榄枝轻柔而来,不沾染任何尘土,悄然而去。她没有任何的私有财产。当她死亡的时候,所有的财产仅仅是身上的一套印度纱丽(最穷苦的人所穿),一套待洗,一套已经坏了。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别?送的)。嬷嬷尊重人,尊重他们的人格,更宽容他们的信仰。她是一个天主教徒,却为印度教的人从恒河取水作最后的仪式,也为佛教徒诵经。她就是要他们死的有尊严。她也会在人临终的时候,握着每一个人的手,听他们最后弱小的声音。嬷嬷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很多大的公司巨子都给她捐钱,她有四亿多美元,却全部用来捐献给印度的穷人。并且,想方设法的邦穷人要钱。她说,世界上有很富有的人,没有错。那是上帝的恩典,但错就错在他们把钱都据为己有。

嬷嬷从不与人争辩,无论别人是多么的指责她,她都付之一笑,永远用微笑,用宽容去对待所有的人。在她那里,有忧伤,但没有仇恨;有恼怒,却没有怨言。她从不论断人,她让所有知道她的人都肃然起敬。她也会伤心流泪,但她

知道,主耶稣就是爱到成伤,爱到为人类上十字架。她永远有神迹相随,在她为食物忧愁时,总会有意外的收获。但并不总是这样。有的时候如此善良、软弱的她们会遭到风言冷语,甚至印度人投掷的石块。但上帝总有办法融化他们内心的坚冰。这在于神对嬷嬷的爱,嬷嬷对神的爱,以及嬷嬷对穷人执着的爱。她把穷人当作受难的基督。嬷嬷从来对任何人都没有怨言,只有默默地为他们祷告,嬷嬷也是天真的。她会和其他的修女一起开玩笑,有时她也开自己的玩笑。她还会和她们一起赛跑。看到她抱着孩子时的样子,真像一个母亲,但更像一个孩子。书的最后,写了一个喻道故事。有个人去天堂和地域,分别看到了一些人,拿着比他们手臂还长的勺子。但天堂的人很快乐,地域的人却很忧愁。因为天堂的人是拿着长长的勺子喂别人,地狱的人却总想着为自己。

嬷嬷走了。嬷嬷被天父接回家了。但嬷嬷却给世界留下了光亮。在这个末世,她留下了一份馨香。亲爱的朋友,你也许爱你的家人、朋友,总是不停的给他们礼物,但却总是借口忙,没有时间倾听他们的倾诉。那么 ……此处隐藏11132个字……傲的事情。心怀慈悲,头脑清明,不迷失于宗教也不迷失于无信仰,那有没有神又有什么重要。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感受人文情怀,不过这本失败的传记传达的人文情怀实在是令人难以感知。但是它引发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现代人的迷失。无法理解这本传记应该可以看作现代人的迷失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是因为缺少对神或者是除自身以外的物体的信念,所以强烈的感情表达越来越少。缺乏虔诚而炽热的爱导致现代人内心冷漠,勇气短缺,又引发人们盲目地跟风追求物质成功。因而物质成功取代了信仰的原有的地位,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是德兰说的“现代人迷失在制度中了。”

德兰心中有爱,她爱基督,所以她不管走多远都明白自己为何而出发,这一点令我十分钦佩。现代的很多人目标与信仰的合一(目标即信仰,例:以物质成功为目标,且以物质成功(的人)为信仰),反而因此走上极端,迷失在路途中。

德兰的伟大在于她全身心的奉献,这是一种我难以想象的无私。我曾想过这算不算是一种自我迷失,不过从她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她完全是有头脑地清醒地在“服侍基督”。这种执着不仅没有使她丢失自我,相反恰恰是这种执着使她抛开个人的羁绊,释放自我,实现人生大爱。我觉得这是一种胸襟,是一种风骨,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空,是一切宗教或者信仰的殊路同归的大成境界——大善大美。

在众多人迷失于物质的今天,谈大善大美未免太过空泛。自我救赎是走近德兰,走向大善大美的第一步,学会思考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不在路途中迷失。宗教是指引人走向善美的工具,但是在今天太多人太过狂妄,太过自信,所以抛弃宗教,最终迷失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

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元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地捐钱给她,她的组织有7000多名正式成员,组织外还有数不清楚的追随者和义工,她与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关系友善,并受他们的敬仰和爱戴…

当看到这里时,大家都会觉得这个她一定是名人,而且很高贵、富有,看下面这段;

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还是1994年安装的,她没有秘书,所有信件她都亲笔回复,她没有会客室,她在教堂外的走廊里接待所有的来访者。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3套,而且自己换洗,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当她去世时,人们看到她所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纱丽—一件穿在身,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

我无法把前一个“她”和后一个“她”联系在一起。她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得奖者,而且她是继史怀泽博士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最令人欣慰的一个得奖者。有人称她为修女,有人尊敬地叫她“姆姆”或是“嬷嬷”。她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德兰姆姆”。

1910年8月27日德兰姆姆出生在一个基督徒的家中,在18岁的时候她领受到了呼招,就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弃家修道。这个决定不仅影响了她的一生,而且也影响了许多人的一生“走出去,把基督的生命带给众人。”这个决定直到她生命的尽头,在1997年去世。

大家看二段德兰姆姆的演讲词:

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

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

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

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

在麻疯病人中,在酗酒的人中,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

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来自上帝的恩赐,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那么,当有人在饥饿和贫困中苦苦挣扎的时候,富人便没有权利独自支配自己多余的财富。

喜悦是爱,喜悦是祈祷,喜悦是力量;

神喜悦那些怀着喜悦给予的人,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

你将会给予更多,一颗喜悦的心,来自一颗燃烧着爱的心;

爱之功亦即喜悦之功。

从这几断演讲词中看到了贫穷,看到了爱,看到了奉献,这就是德兰姆姆一生中所追求事业,如何去爱贫穷的人,如何去关怀身边所有的需要爱的人。

德兰姆姆办公室墙上写着这样的标语:

花时间思考,花时间祷告,花时间笑,那是力量的源头,

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那是灵魂的音乐。

花时间游戏,花时间去爱和被爱,花时间给予,

那是青春长驻的秘诀,那是上帝赋予的特恩,

一日光阴苦短何容自私为己。

花时间阅读,花时间和善对人,花时间工作,

那是智慧的泉源,那是通往快乐之路,那是成功的代价。

花时间行善,那是天国的钥匙。这是从上帝而来的力量。

她每个时刻都以这样的话语来激励自己。在生命最后时刻,每次晕倒抢救醒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医生停掉对她的治疗,把对她治疗的钱用在救济穷人身上。

她每天要念诵这样一段祈祷文:“

他是—真理:要被传述,生命:要被经历;

亮光:要被点燃,爱:要被爱;

道路:要被遵循,喜悦:要被给予;

和平:要被散播,牺牲:要被奉献;

噢!耶稣,请解除我—被爱的向往,被夸奖的向往;

被尊崇的向往,被赞美的向往;

被喜欢的向往,被请益的向往;

被赞同的向往,被欢迎的向往;

被羞辱的恐惧,被蔑视的恐惧;

被责难的恐惧,被毁谤的恐惧;

被遗忘的恐惧,被冤枉的恐惧;

被讪笑的恐惧,被怀疑的恐惧。

看了这样的祈祷文,我心里感触很多。当我们遇到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工资少的时候,就会埋怨、诉苦、对待工作的态度很差,不愿意上班,厌烦上班,甚至换工作。但德兰姆姆在工作条件最艰苦(在印度的平民窟),在工作量繁重(每天要服侍很多的病人、被遗弃的人、临死的人),在没有任何的回报(有时为了医疗费自己出去乞讨),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天都保持着微笑工作,这种力量的来源是什么,她对此的解释:“人如果不能在苦难者身上看到耶稣,就不可能把这种服侍进行到底。当我们服侍穷人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服侍耶稣。当我们安慰被遗弃的人、病人、孤儿、临死的人,受照顾的是祂,收到食物的是祂,穿上衣服是祂,收到探访的是祂,被安慰的也是祂。我们生命没有其他目的,也没有其他冬季,这就是我们力量的来源。

德兰姆姆一生都令我们尊敬,不仅在于她在物质上如何帮助穷人,也在穷人的凄惨卑微的外壳内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给予的是爱,关心,接纳与认同。这就是德兰姆姆所给予我们的做重要的启示和教育,也是她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资源。

当看了这本书后,回想自己,现在是充满激情充满动力的去服侍,担心时间的推移、家庭的原因、或是自己的软弱,以后的服侍会变成一种责任,一种面子而失去了激情、动力。德兰姆姆影响了很多人的一生,希望也能影响我的一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